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追赶期。在山东,在青岛,有很多行业已经由机器人挑起大梁。代码与程序是人与机器人交流的语言,精准、高效、任劳任怨则是机器人反馈给人类的表现。当机器人真的成为人类的同事、伙伴时,世界已然改变。同时,一种担忧也开始弥漫:机器人的发展步伐如此之快,未来是否会抢走人类的饭碗,进而夺走我们的一切?
工厂里的年轻人消失了……
数十台甚至数百台AGV机器人穿梭在仓库中,它们身上背负着重重的货架,沿着精准规划的路径,将货物送到需要的人身边……这是AGV*典型的应用场景。以AGV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家族,科捷公司已经研发了数十种。
艾默生1
作为机器人领域发展*成熟的板块,工业机器人行业从2011年以来,销量平均保持30%的年复合增速水平,是机械行业*景气的子板块之一。
“工业机器人其实是被市场倒逼出来的。”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喜冰告诉半岛记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机器人成本则随着技术提高、原料丰富及应用普及在迅速降低。在2014年左右,两者形成交叉。人们发现,使用机器人已经比雇用人工更实惠。工业机器人开始大爆发。
以橡胶轮胎行业为例,中国是轮胎**生产大国,山东更是橡胶轮胎的重要产地,全球25%以上的橡胶轮胎产自山东。但一直以来,该行业产能比较落后,只能依靠高强度、高密集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高。陶喜冰说,自己曾多次到橡胶工厂考察,发现车间里的工人连70后都非常少,更不用说更年轻的80后90后了。
“全是重体力劳动,我们测算过,一个年产一千万条轮胎的工厂大约需要3000名工人,每人每天需要搬运5吨重轮胎,不断弯腰起身高强度劳动让很多工人落下了职业病。而且橡胶车间的工作环境也比较恶劣,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陶喜冰说,打造一条自动化生产系统成了橡胶企业的迫切需求。
2017年3月,在科捷机器人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会上,“全钢重载轮胎龙门机器人分拣码垛系统”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为填补国内应用空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门机器人这项集成系统,可以说是改变了中国橡胶轮胎生产的工业面貌。”陶喜冰说道。
每秒钟可以达到4.2米、一次抓举的重量可以达到1.5吨、重复定位精度误差在1毫米之内……全球能够达到这样高速度、高载重、高精度“三高”特性的企业只有三家,科捷的这一款龙门机器人深刻改变了中国橡胶轮胎行业在市场上的面貌。
“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做智能制造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通过智能制造的力量实现传统行业的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陶喜冰说道。
青岛智造让日本机器人下岗
不仅搬运这样的重体力活,更多精细化的操作也开始由机器人接手。
作为富士康集团在大陆**的合作伙伴,科捷已经累计为富士康提供了20多条智能手机组装生产线,3500多台应用机器人,从*早的智能手机iPhone4到当下*新机型iPhoneX等都是通过科捷的自动生产线完成组装生产的。
机械专业出身的陶喜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跟自动化打交道,自1998年国家开始对机器人行业进行立项开始,陶喜冰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浸淫了20年,周围也聚集了中国*早也是*成熟的一批机器人研发人才团队。
就是这个团队,当初仅用了1个月就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制造出契合富士康生产线需求的机器人,并成功以低于对手一半的价格挤掉了当时一直“盘踞”在富士康的日本机器人企业,并从此开启了跟富士康长达十余年的“恋爱”。
陶喜冰介绍,iPhone4的出现,不仅开启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大幕,更是革新了整个手机生产工艺。在此之前,手机几乎都是塑料外壳,对安装工艺要求并不高。而自iPhone4开始,金属材质成为主流。材质的升级也刺激了手机组装生产工艺的变革,全封闭的金属外壳会产生电磁屏蔽,因此原有注塑机械手一体成形的工艺要改革,变成上中下U三段式拼接。这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却是整个组装生产线的大震动。“以当下*先进的iPhoneX为例,整部手机内部有16个精密的异形件,这些零件形态各异,每个只有3毫米左右大小,这些零件必须准确无误地安装才能保证手机正常运行。”陶喜冰说。
谁能完成这项精密安装任务?这个任务落到了机器人头上。经过反复的实验,科捷研发的机器人*终攻克了这一难题,大大提高了手机良品率。
去年,科捷研发的自动分拣机器人再次给富士康和苹果公司带来惊喜。“原先苹果手机在国内生产完毕后先要运回美国,从美国分装完毕后再发往全球各地,这种方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为了解决该问题,陶喜冰的团队研发出一套全自动分拣系统:一个数千平方米的仓库里只需十几名工人,其余全部是分拣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超过40万部手机的分拣工作。而以往要完成这个量,至少需要上百名工人。
今年,随着苹果的新品即将上市,富士康又从科捷紧急定制了两个自动分拣仓,分别位于太原和深圳。目前,两个仓已经开始安装调试,全力备战今年下半年的苹果新品发布。
场景化让机器人更像人
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似乎更接近人们对机器人的想象。不过与已经比较成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仍显稚嫩。但事实上,就机器人能够结合的应用场景而言,服务机器人的潜在市场规模要比仅能用在智能制造的工业机器人要广阔多。
*近几天,王运志的手机俨然成了热线,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业务咨询电话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王运志是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研究方向是制造业商务智能技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青岛克路德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在刚刚过去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克路德公司推出的迎宾、安防及送货机器人火了。几个憨态可掬、智能高效的小家伙穿梭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几乎每一位前来报道上合峰会的记者都会和它们打个招呼,指路、问天气、卖萌……样样在行。
“想到会火,没想到这么火。”王运志坦言,持续的高曝光度让克路德机器人的关注度飙升。“打电话祝贺的就不说了,近期光主动联系我们表达投资意愿的机构就有十多家,而且几乎都是头部机构。”王运志说,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公司发展计划,与这些投资者进行接触,确定下一步的投融资计划。
\
在京东山东物流中心仓,京东自主研发的“天狼”系统彻底颠覆了以往人找货的模式。半岛记者在实地探访时看到,以往低矮的货架、密密麻麻的编号以及海量的储货框变成了数层楼高的蜂巢货架,整齐有序的存储空间,以往穿梭于货架间的拣货员变成了几台高速运转的天狼SHUTTLE货架穿梭车。
“机器人来以前,我们都是拿着订单和RF枪跑着找货架拣货,现在只要在工作站等着机器人把货架驮过来就行。”负责天狼末端工作站工作的王超告诉半岛记者。京东平台系统和仓库机器人系统对接,从系统获取订单,机器人根据指令把装有对应商品的货框运到工作站,他根据屏幕提示从货架拣选商品扫码投入蓝色料箱,之后机器人自动将货框送回仓储区。
“以前满仓库跑,大促期间每天30公里不在话下,现在只需要站在这里左右移动一下就可以了,我都担心自己要堕落了。”分拣员王超打趣道。
京东物流山东分公司仓储负责人钟鹏告诉半岛记者,这套天狼货架的存储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分拣效率提升5倍以上。在传统仓内,一个分拣员一小时可以拣货100单,而天狼系统一小时可以拣货500单,每小时的出库量可达1600箱。“基本上客户在手机或者电脑端点击下单后1小时,我们的自动系统就可以完成出货了,而且准确率几乎是100%,如果出现错误也**是人的错,要么是没设定好,要么是在辅助阶段拿错了货。”
除了仓储环节,山东物流中心分拣环节六七成的工作已经交给了“机器人”。在包裹分拣环节,半岛记者看到,一个个“小黄人”驮着打包好的商品以3米/秒的速度不停“奔跑”。
工作人员只需将商品条形码朝上放在“小黄人”身上,系统会自动扫描条形码,迅速识别面单信息,并规划*优投递路线。地面370个格口对应着370个物流配送站点,小黄人会自动将商品送至对应的格口并倾斜托盘,商品便从格口掉落至下方的编织袋内。打包好的商品,通过传统带*终被送上不同方向的物流车。
“小黄人”怎么知道该往哪里走?答案全靠地面整齐黏贴的二维码。这些二维码就相当于经纬度,指挥着“小黄人”的方向。在不大的分拣中心,350台分拣机器人,他们互不干扰,默默驮着自己的商品完成分拣工作。
“只可能人工把错误的条码贴在了包裹上,小黄人不会错,而且这么多机器人在不算大的区域内穿梭也**不会碰撞。”京东物流山东分公司分拣负责人王付良介绍。
自今年起,分拣中心引进了350台小黄人分拣机器人,这些小家伙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工作岗位上,高峰期每天可分拣数十万商品。在京东智慧物流的控制下,这些机器人只要电量低于设定值,它们就会自动前往充电桩充电,而且经过不断优化充电环节,这些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充电5分钟,连续工作4个小时。
中午时分,高齐和几个同事按时到物流中心食堂吃饭,美美饱餐一顿后,他们还有时间再稍事休息。这在以往的电商大促中根本无法想象。“它们解放了我们。”高齐说。
抢饭碗? 未来不缺岗位缺技能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定律。第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中提出的三大法则已经成为现实中机器人工业的定律。而定律背后,是人类对机器人怀有的不安甚至恐惧。人们造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自己的机器人,却又担心自己的价值受到挑战。
已经从一线分拣员升级为机器人管家的高齐坦言,*开始他对机器人同事持过怀疑态度,他不确定它们是否能毫无误差地运送货架,他也担心自己被撞到或者机器人之间发生撞车,更担心一旦机器人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自己和其他同事就要被淘汰了。
机器人的后来表现及带来的变化很快打消了高齐的顾虑,现在他已经完全信赖甚至仰仗这些同事了。机器人来之前,在拣货过程中,他有80%的时间都在不停走路,而现在他可以分配更多时间处理仓库内更重要的问题了。
作为设计制造机器人的人,王运志表示,其实在很多领域,机器人已经悄然取代了人的工作。“之所以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那是因为这些领域的机器人不是以外界熟悉的‘人’的形象出现,但这一点也不阻碍其替代人的工作,尤其是在一些精密性高、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的岗位,机器换人早已变成现实。”
从求学就跟各种机器人打交道,机器人早已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过王运志强调,自己是典型的工科男,比较理性和克制,所以平时还是把机器人当工作对象看待,并没有其他特殊的情感表露。“如果说有交流,那就是通过代码、程序跟这些机器人交流,让它们更加智能,更加接地气。”
跟机器人打交道更久的陶喜冰则是悲观中透着乐观。他表示,在工业层面,机器人跟人抢饭碗的戏码已经上演,而且会愈演愈烈。不过跟王运志的观点一样,陶喜冰认为短期内能被抢走的饭碗,也基本是人类不愿干或者干不了的工作。
陶喜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结合,未来机器人将取代绝大多数人类的工作岗位。不过到那时,社会物质财富已经极大丰富,机器人技术革命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人们已经不需要为生计去工作,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上。